【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的深刻含义

2024-03-24 其他范文 阅读:

  教师的教学语言就如文学书一样,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期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无数次惊奇地发现,我在课堂上,作文评语,成绩报告单上常用的一些词语,句子,也成了学生口中,笔下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句子,这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与压力,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话”是不能乱说,随便说的,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备好“课堂语言”,我们的课堂语言应有所追求。
  一、追求简洁明了的导入语
  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导入语毕竟只是课堂的极小的一部分,导语设计要力求简洁,明了,决不能越俎代疱,喧宾夺主,而且,若导语过多地涉及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还会大大削入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和兴趣。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伟大的友谊》,我曾有过一段华美的导入,我先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朋友的评价,然后总结:“世界上最普通的名词是朋友,但是最难得也是朋友,人生贵在相知,一个世纪前,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巨人之间的真挚友谊感动了无数世人,成了人类友谊的典范,由于革命需要,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一段导入花了将近十分钟时间,当时自以为十分精彩,但在课堂的开展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已被我的超前评讲,死死禁锢在了“友谊”这一主题中,课堂没有自主多样的见解,自然索然无味。
  基于以前课堂导入的失败,我改变了方法。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时,我这样导入:上课伊始便说:“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然后再问:“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木匣里装着些什么呢?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听到这里,学生都急着翻开课本阅读起来。寥寥数语,就使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二、追求准确流畅的讲授课
  讲授课是课堂中使用最多的语言,它包括阐释,提问、应变,答疑、评价、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并不断地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一个语文教师的讲授语若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生硬空洞,这不但会影响课堂效果,更严重的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劣质语言的“熏陶”,这无疑于为学生翻开了一本语病百出、错词连篇的盗版书。由于讲授语要随课堂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不能完全预设,所以更需要教师修炼内功,时时注意在课堂进行过自己“脱口而出”的语言。
  下面我截取了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小珊迪》的一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确定基调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 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生互相交流)
  师:你们的想法也有道理。那个留学生就愤怒地问那个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在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那个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资料查到你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以让人信任呢?”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生互相交流)
  师: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师:请同学们用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 (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到同学们谈得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你看到小珊迪了吗?你看到怎样的小珊迪?(生互相交流)
  (三)再读课文,读中悟情
  师:刚才同学说的这么多,与其说是看到的,不如说是感受到的。读课文不能光有感受,还要通过读把感受读出来。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怎么读,才能把你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倾听)……
  (四)文字画像,写中释情
  师:小珊迪就那样死了,为了那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小便士,除了“我“,除了他的弟弟,谁也不知道他死了。但是小珊迪的品格却深深感动了作者,他永远也忘不了那双可怜的眼睛,永远忘不了那又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画一张画像,永远地放在桌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闭眼想像,故事中的“我”,可能为小珊迪画一张怎样的像?用心听,用心感受,等会儿用语言把小珊迪的像画下来 学生动笔把自己感受到的小珊迪的画像写下来。
  师:刚才我们带着一种感动,看到了小珊迪不幸的命运。现在你能不能把你看到读给大家听。 学生交流(略),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小珊迪的外貌的全身像;有的学生是小珊迪乞求时的神态的半身像;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珊迪被车撞了的情景;有的学生写的是小珊迪临死前的特写。
  师:是啊,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个孩子啊!我把他的像放在“我”的桌前,我要想想他曾经做过的事,想想他那让人肃然起敬的品格。
  本堂课上,王老师的几个设疑深入浅出,引导过渡自然合理,他的讲授语或准确流畅,生动形象,或机智幽默,趣味横生,或精致典雅,诗意浓浓,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语言典范。
  三、追求精致优美的结束语
  明代文学家谢楱谈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时说:“起句当如大暴竹,骤响易彻;结句当为撞钟、请音有余。”我想讲课也如写文章一样,要注意章法,结尾虽短,但它也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否完整,是否连续,如果草草了事,句句收尾,那只能给人留下虎头蛇尾的遗憾,结尾的方法很多钟,或归结评论,或悬念设疑,或教动号召,或开拓创新,但不论何种形式的结尾,我觉得语言都要尽可能精致些,优美些,让学生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语言美,哲理美的享受中结束课堂。
  例如教学《妈妈的帐单》时,我用了一个富含哲理的结尾:对比两份账单,可以看出妈妈为小彼得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儿子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妈妈把自己十年中的辛苦付出都写上0芬尼,表明了母爱的无私与崇高,同时也告诉小彼得:亲情是无价的。
  学生听后深有同感,并且为这一段精美的语言赞叹不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储备。
  总之,没有情感,没有文学素养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语言,它永远不能够在语文教学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不曾于运用语言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老师永远不能成为出色的教师。愿我们教师都能认真备好课堂语言的这门课,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像春风化雨一样,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的熏陶。

【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的深刻含义

http://m.zgzsclpt.com/content/310031.html

推荐访问:无声 润物细

其他范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利用幼儿实际生活学习数学_ 下一篇:高三复课的“蒸馍”哲学|高三复课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