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创新素质总结

2023-12-10 个人总结 阅读: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一)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3-04-01 02:52 来源:光明日报创新是科学发展、文明进步的动力。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培 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其理性的思辨精神,使之具备良好的判 断能力和批判精神, 鼓励其在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 勇于突破成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质疑,敢于独辟蹊径,不断发现和创 新科学知识,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学与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大学教育并非中学教育的自然延伸, 而是教师从传授各门功课的 基础知识到讲授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跨越, 是从为应试而学习到为认 识和掌握真理而学习的跨越,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跨越。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 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 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 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学然后知不足” , 因此,向老师向同学向书本请教,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传统 文化强调“博学之,审问之”(《礼记·中庸》),是学习的必然逻 辑。人在质疑解难的过程中,往往能培养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而这正是当前大学生所缺乏的。

今天我们的教育习惯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已有的知识, 不激发学生 的思考能力和思辨精神,致使创新人才缺少生长的环境与氛围。培养 大学生质疑精神, 就是要大学生敢于挑战老师、 挑战书本、 挑战权威、 挑战固有, 勤于思考、 善于质疑, 以科学的理性态度进行 “每事问” , 赞同正确的,否定错误的,并努力于新的创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思与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思辨是指思考辨析能力, 思考是指分析、 推理、 判断等思维活动; 辨析是指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中国自古以来就 重视对人思想认识的培养,而其基础是对思辨精神的培养,思辨精神 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知道,学习和思考是密不可分 的,《礼记·中庸》继“博学、审问”之后,讲求:“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这是关于做学问长见识的三个重要步骤,一是要辩证 思考、探求事物本真;二是鉴别是非黑白与真伪;三是实践知识,追 求大成。这里面包含了传统思辨的全过程和精神内涵。

思辨之初始为质疑,质疑对于探究真理来说是可贵的。我国传统 伦理从人伦的角度要求孩子从小要内敛,对待问题谦虚谨慎,对待长 者和长者的观点要言听计从,这使多数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意志, 稍有质疑就会被制止,过分质疑就会被看作异端,年轻人有新发现, 往往不敢理直气壮地与权威理论相抗,好奇心被严重压抑,思辨精神 被销蚀殆尽。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因很少脱离父母视线表现尤甚。

林语堂曾说: “中国人的智巧好像只知道悦服道德的自明之理,而他 们的抽象用语仁、义、忠、礼已属十分普遍,他们的精密意义自然而 然已丧失在模糊的普遍性里。”他客观的说出了中国传统观念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科学性。

从人的思维角度说,人开展创新活动是一种观念和意识,而创新 也是对旧有的思辨和突破。这是人类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 形式。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这传承是在思辨和创新中得以延续的。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 肩负着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型 人才的历史使命,而缺乏思辨精神正是掣肘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 大学要坚持学术自由,要培养学生理性的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对真 善美的判断能力,对真理和卓越的追求,以及创新求实的思辨精神。

探索与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大学生要不断地了解已知,探索未知。对比中西大学生创新能力 特点我们看出,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和质疑精神,鼓 励学生质疑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但是忽略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国学 生则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踏实严谨的求学态度,但在开放性思维和 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还有一定欠缺。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尊重生命个体, 强调个性张扬,主张个人创造和个人奋斗,强调个人成就不可埋没于 集体,集体与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应有益于个人价值的选择与实现。在 这种观念影响下,他们从小就训练孩子提问题,培养提问的习惯,并 且在孩子提出问题时,由父母、老师引导孩子自己找出答案。在这种 文化观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个性张扬,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 思想和才智,独立的人格特征比较明显。

从这一点看,我们应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取长补短,充分 发挥我国大学生基本功扎实的特点,逐渐改变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培 育大学生创新能力。要从尊重生命本质的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创新 个性和创新人格;要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开放、进取的环境和氛 围;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要在实践中 创新。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而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 内容广阔,模式多样,场所、对象各异,形势变化多样,作为组织者 和参与者的大学生,在参加过程中脱离课堂和校园的束缚,更容易激 发他们的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实践他们所学的知识,这样更有利 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司纪茹:谈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气氛 创造人格的形成与创造思维的形成, 有赖于长期综合性的陶冶与 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 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 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的背景条件,而且本身就 是最有利的创新教育。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营造民主气氛。

(1)管理体制的民主。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 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 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 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 干,又能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成效。学校在专业设置和 课程设置方面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 又要迎合学生的多 样化职业兴趣,这样就要求学校多多听取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教师、学 生的反馈意见,以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增强管理效能。

(2)师生关系的民主。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 境的集中反映。传统的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民主、平等, 朋友式的关系是创新教育的迫切需要。为此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 是要教育者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 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 交流, 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调完成教学任务。

二是要实现角色变换, 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主体转变 为自主学习的主人。三是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 地成长发展。 (3)思想学问的民主。要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 新品质的过程。一是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 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二是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 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产生的错误 和荒诞,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3.改革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中,以传统的分科为中心,实行分科教学,学生所学的 只是确定的、系统化的甚至是陈旧过时的知识。实际教学中,教师的 主动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位置没摆正, 教师注重讲解, 学生被动地学习, 其积极性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统一 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在这种统一的规范下,培养出来 的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也容易雷同,缺乏个性、缺乏创见。因此 要进行变革。

(1)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解惑为辅。学生自主性学习即 通过教师指导来实现,教师由讲转向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 学习。具体可采用以下步骤:①学生在教学前进行自主性预习,自己 质疑,自己提出问题;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堂上请老师 解疑;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化教学;③学生学会 自我表现评价和自我控制。

(2)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 过引导、点拨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教 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在课程结构的构建上 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化,如增大选修课程比例、浓缩专业课程、开设 人文综合课程、实施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等。这样 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环境之中, 社会环境的挤压日益 凸显。如生活节奏快、竞争加强、贫富悬殊等造成的人际关系障碍, 以及情感调适不良、就业压力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许多大学生 心理失调,影响自身潜力的发挥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把 系统的心理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加强良好的心理素质培 养,促进心理健康,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建设一支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重视在课堂教学 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并设立“心理咨询室”,随时帮助学生 解答心理疑难问题,为他们提出正确的调节方法,使其摆脱心理压力 从而以全新的面貌健康地面对生活、学习。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塑 造健康的人格,重拾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克服心理障碍。

(2) 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 依赖性强,情感脆弱,稍遇挫折和困难就悲观失望,甚至发生过激行 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不是与生 俱来的,而是后天生活磨炼的结果,是教育和训练的结果。“应知天 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应该让学生认识到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随时有遭受挫折的可能,因此要做好接受 挫折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迎难而上,勇往直前。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 面对不断变换的对 象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 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 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 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

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 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 出创造举动。6.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活动的有益补充,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 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 讲座、 学术沙龙、 大学生科技报告会、 出版大学生论文集, 组织学术、 艺术、 实践、 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 举办“挑战杯”等各类竞赛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 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因此,创新型人才首 先必须具有创新性思维。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是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可是国内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十分模糊。创新型教育进行了多年,确实取得了 一定的成绩和社会效果。但综观 全国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成果,主要是理工类学科实现越来越多的产学 研的结合。而经济管理类等文科创新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一方面停留 在各种改革方案和措施中,停留在强调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 教学手段,加大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推动学科及交叉学科前沿理论知 识的传授,注重新教材的使用,尤其是国外的新教材的使用等。另一 方面停留在强调学生要参加社会实践,进企业、公司,写出实习报告。

可结果仍然是经管类学生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问题何在?如何解决? 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长期的教学改革和实践。除 了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学科结构,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 启发性外,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在教学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建立学习团队,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例引导学生 独立思考与团队集思广益相结合,相互启发,产生新思想、新思维,并 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在课堂上教师留出专门时 间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多媒体进行讲解、 答疑,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由 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实现角色的转变。

即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 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并贯 彻了对学生内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这就是我们实行的教师采用案例 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的基本思路。

这种教学法在国外运用 较多,如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 ,使整个教育教学过 程成为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平台。通过案例教学法我们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促使教师必须实现 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素质及能力的提高。首 先,教师必须对案例精心选择和准备 ,这是实施成功案例教学的重要 保证。案例教学不能简单等同于在教学中举点例子,或者做做相关练 习。虽然例子和相关练习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学习作用和效果,但是, 真正的案例应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情况。

它一定是具有典型性、 综合性、 代表性和现实性的客观问题的呈现,同时又有针对性很强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案例,教师必须从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筛选。

其次,提高了教师的 运筹帷幄能力。把握案例的尺度,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 出教学水平、教学艺术的关键。它主要体现在案例的难易程度、范围 大小和时间长短上。

如果案例太难,那么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也不容易 形成双向路径;如果案例太容易,那么又不具备挑战性,也不能激发出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热情。

只有合理又适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 果。最后,对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协调、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极高 的要求。

教师提供的案例,一定要在有限的课堂时空范围内,由师生一 起来共同配合完成,缺一不可。

教师要对课堂案例进行现场评价,即对 实施的案例教学成果要进行效能分析和综合评估,其目的是为了核实 教育教学的完成情况;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教师能力提出 了极高的要求,这个标准有定性的分析,也有定量的指标。

其内容既要 体现对学生基本技能的理解与灵活应用能力评价,同时强调创新性思 维的加权比重。

总之,通过成功的案例教学,使我们的学生从“教”与 “学”中真正获得了活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形成长期 的具有创新理念的人才梯队。(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 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通过 优化 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优化课程体系的核 心是实行课程综合化。一是加强基础课程的授课,基础课程又称核心 课程,主要是根据受过 高等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标准,制定旨 在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课程。二是注重文理渗透,要 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文 科类学生也应 在计算机应用等自然科学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 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另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 力还应该多渠 道优化课程体系,如缩减课内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程 比例,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 实行弹性学分制、 主辅修制, 跨系、校选课等,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由单 一型向交叉型转变;积极 进行教材改革, 更新课程内容, 尽可能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 新成果、新思想和新信息。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应该说,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 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 创新能力必须从改革教学方 法切入。首先,要改革课堂讲授方法。

积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师在 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去提问, 并通过教 师的引导、 启发、点拨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优化课堂教学,可采用四种 做法: 一是“三 个讲”的方法, 即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一个“用”字, 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在教学手段上追求一个“新”字; 三是“三个运用”的方法,即运用启发式教 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运用自学 式教学法伸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有这些措施,会潜移默化地引导 学生 在学习内容上主动深入下去,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 高校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不足且多强调理论性、结构化 的现状,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 实验,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真 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和毕 业实习。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咨询服务、 科技开发、 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常年开展下去, 可以制定鼓励学生创新 的若干规定,实行学生科研项目立项,选拔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 强的学生组织课题小组,并配备指导教师。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做 好选 题和立项申请工作,对正式批准立项课题,拨给一定课题启动 经费,为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保证。同时规定每位教师每年 必须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各种 创新活动,给予教师一定的指导 津贴,同时将其与教师的职称晋升等挂钩。这样一方面会调动大学生 在校期间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 让 他们体会其中的挑战性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专业教师广泛 参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这对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一条 行之有效的办法。

我校这 几年就一直在积极探索并实行科技导师制, 由一名副校长牵头并任校科技导师制组长,各学院专门党总支书记、 一名副院长负责本学院的科技导师活动,具体由校团 委、各二级学 院团总支负责实施,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生科技竞赛,如计 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已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的成绩与其职 称晋升挂钩。

5.建设创新实践实验室,为大学生开辟技术创新平台 科研能力来自于科研实践,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学 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 力。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是科 研工作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 践环节。因此,学校应该在科研基地上做文章,通过开发 现有实验 室, 为申请科研课题的学生提供专门实验室并帮助学生学会借鉴教师 课题研究等方法,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充分利用各类 课程实习、设计等 机会,进行课题研究;还可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 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加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 发明素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 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 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探 索并建立一整套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 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 主要包括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和学生创新能力测 评方法,将 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成绩计入学生总学分,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五) 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素质 创新能力 大学生 (论文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 革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本文阐述了科技创新的涵义与必要性,从 我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出发, 分析了当前高校创新素质和能 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 措施。)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 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 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 人才为本。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担负着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任。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新时 期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 命运。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与必要性 创新, 简单地说就是革旧布新, 运用已知的信息, 不断突破常规, 发现、 产生或创造新思想、 新事物的活动。

创新活动一个是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系统过程。创新是 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 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 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 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 动。科技创新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 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 发展之基、力量之源。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被提到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基本主体之一,肩负着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

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很多成果 都是在大学中进行研究并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转化, 大学拥有着良好的 创新氛围,而大学生思维活跃、见解独特、求知欲强,具备着自身独 特的创新条件和优势。

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增强国 家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意义,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我们 高等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是推进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 战略的需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 提出了“到 2020 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总体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培养大学生科 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拓展新途径、新方法,培养出一大批高素 质的创新人才。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 创新能力,主动地适应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 义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也是高校教育内在规律的体现 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过程中,把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 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 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创新精神是实践的前提,实 践活动是创新精神得以实现的保证,是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延续。创新 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实践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保持 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创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提出和教育体制的改 革,促进了人们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人们对培养大学 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重视程度。目前,在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 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较好的条件。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 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依然存 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思维一般都比较活跃,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 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 方法。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教育模式普遍是以知识传授 为主体, 过分强调老师教学,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

因此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致使培养出的大学毕业 生往往表现为只能从业,不能创业,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同时也缺 乏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另外,多数大学生虽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 但缺乏毅力。有些学生对创新是有一定兴趣的,但常因学习中的种种 困难而见异思迁、半途而废。创新本身就是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它 需要具体实践活动的支持才能使思想过渡到实质, 任何辉煌的成就都 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同失败与困难的斗争都是凭借坚定的意志、 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来实现的。

2、理论与实践脱节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必须充分利用 教学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环节。

但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开设专门的大 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 也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课程作为必修 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中, 研讨式教学也尚处于倡导阶段。

尤其是随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 教学实验条件满足正常的教学尚且困 难,更不用说满足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如综合性、设计性 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严重不足, 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实验室进行 实践操作。另外,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因时间、资金或活动场 所的限制而流于形式,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因此,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理论再多, 也因没有经过实际操作的训练, 其理论知识也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

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 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

3.缺乏正确的指导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 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宽 度不够,经常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忽视了必要的合 理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 全面性和深层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新意 和突破。大学生虽然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另外,他 们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因此,缺乏系统的科研训 练和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 是限制他们创新素质 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4、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相应的财力投人, 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上的资金相对不足, 且对资金 投入存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尤其是对基础科学领域的创新,因其投人 大、风险大、见效慢而退避三舍。

另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 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 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紧密联系。一方面,部分 高校仅重视传统的物质精神奖励,而忽视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 制度的革新,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由于 以论文发表、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 创新活动成果,虽然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激励 功利性强,又太过于苛求、标准高,不利于科技创新兴趣的培养,让 广大学生望而却步,难以形成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途径及对策 1、夯实基础知识,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 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 结构之上的。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对于创新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没有扎实的 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

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我 国大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忽视观察力、想 象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思维死板、缺乏活力。任何创新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敏锐的观察力、 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在高校教育教学 过程中, 我们应着力训练大学生的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 求异思维等, 克服思维定势,塑造批判精神;并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 力放在首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2、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良好的实践条件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激发大学生创新 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大学生通过 多年的系统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知识。然而,他 们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基本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 知识不等同于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实 践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 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 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 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 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

高校应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 鼓励学生尝试各种创新及实践活 动。

创新实践的内容, 不应仅局限于科技竞赛、 学术讲座及学术交流, 还可扩大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题组的科学研究、发明制作、撰写学 术论文,进而延伸到科技咨询、技术开发等科技的推广应用方面。大 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环境熏 陶。

学校必须营造宽松、 平等、 争鸣的环境, 鼓励专家、 学者、 教师、 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鼓励各专业学科交叉渗透。要保护学 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创新“灵感”,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通过 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3、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依靠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引导。

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 创新型师资队伍。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 念。教师不应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要摒 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 手段及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运用 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去主动学习与探索,营造以学生为 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学生在进行科技 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对专业发展方向缺乏 准确的判断,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对所用技术缺乏实际应用 经验。

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 指导作用。

可以请专家、教授对各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对科技创新项 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

4、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

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培养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保障。

科技创新 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高校要对大学生科技 创新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领导。

结合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需 要,从政策上、经费上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各部门协调行动, 齐抓共管,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体制保障。

要建立健全各项创新制度,通过制度激励,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 新的积极性和荣誉感。高校应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给他们提 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学校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要有秩序地对学生开 放。在学生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上应向学生给予适当的倾斜,鼓励更 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 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引导和保障,使制度在不断完善当中适应大 学生创新的需要。制度创新要突出以学生为本,切实建立起激励科技 创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机制,形成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科技创 新的浓厚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由 学习到创新的新飞跃。 (六)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探析 《发明与创新 ( 综合版 ) 》 2005 年第 8 期 教育创新 工业科技期刊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1995 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 “ 创新是一个 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 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 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人类进入 21 世纪,知识的创新、科技的发 展和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和国际地位。

它不仅 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前提,也是一个民族、一个 社会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尺; 创新素质的培养对个体品格的养成具有重 要作用, 因为它激发的是一个人最具价值的能力和向人生更高层次发 展的直接动力。

现在的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之源,是中国各项事 业迅猛发展的排头兵,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对大学生进 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真正成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最 终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一代高素质人才, 我们的国家才有可能在新的 世纪里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创新和发展方面的差距。所以,创新素 质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与长远需要, 更是民族兴 旺发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召唤。二、挖掘自信潜力,塑造创新品质“ 不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 ,是当代大学生颇为喜欢的格 言, 然而 “ 说到 ” 不等于 “ 做到 ” 。

引导大学生扎实做人, , 从点滴小事做起,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争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富有 责任感、使命感,敢于、善于突破自我,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中国 人,在当代显得那样可贵。创新素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尽力打造 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创造激情,关注小事、成就大事的观念已深入每个 学生的心灵。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创新成就卓越的理念正 在学生的一言,行中得到体现。1 、创新并非高不可攀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 “ 心理高度 ” 限制问题的著名实验 —— 跳蚤实验。心理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里,跳蚤 轻而易举地跑出了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 是, 跳蚤每次往上跳时, 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

过了些时候, 心理学家把玻璃拿掉,但跳蚤仍跑不出玻璃杯。

人也是这样, 很多人没有创新, 实质上并不是缺乏创新的能力, 而是因为他们在内心默认了一个 “ 心理高度 ”—— 这个不是我 所能做到的。改变墨守成规的思维惯性,就需要通过突破极限来发掘 自身的潜能。有鉴于此,我院在创新素质培训工作中逐步探索出一条 适应大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之路 ——“ 三三三制, ) 教学体系, 即在 90 学时的框架内, 理论教学、 素质拓展、 创新实训各占 1 / 3 , 按照梯级演进逐层深入的规律实施教学。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即使把课本知识,也就是现在的结论倒 背如流,也不能说就是一名好学生了,通过培训,学生们深感创新意 识与能力对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和必要。因此,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 “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 的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没有哪一门 技能终生受用,没有哪一个专业常青。为此,必须拥有创新的精神; 创新的能力,才能不被迅猛前行的时代列车甩在背后。但是如何才能 创新 ? 创新的路究竟在哪里 ? 很多学生正是怀着这样的困惑走进 了创新。2 、自信源于突破自我的实训 创新的序幕是从 “ 破冰仪式 ” 开始的。教师按照一定的人 数随机组队,队员来自全校各系,跨越专业和年级,彼此之间十分陌 生。这样组队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取长补短,集 思广益。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设计出自己的队旗、 队名、队歌和口号。这一任务给学生们提供了合作的机会,让大家在 最短的时间里和自己的队员打成一片。

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都称得上 出类拔萃,但性格、爱好各异,合作中间难免会产生磕碰和冲突,但 是,在有了这样一次难忘的经历之后,团队成员之间的宽容、配合与 合作都有了切身的感悟。

这些为接下来更好地攻克后续项目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当各组队员手拿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队旗气势豪迈地走上 讲台,齐声高呼属于自己的队名、队歌和口号时,一种神圣的集体责 任感、荣誉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 个帮 ” ,从此队员之间变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同舟共济,互帮 互信,共同走过了别样的创新之旅 如果说 “ 破冰仪式 ” 给学生们带来的感受是惊奇和兴奋的 话,那么理论教学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因为老师们采用了 与传统意义上的 “ 灌输式 ” 和 “ 填鸭式 ” 教学方法完全不 同的 “ 头脑风暴 ” 和 “ 案例教学 ” 等启发式的现代教育方 法。台上台下,老师与学生之间随时呼应与互动。再加上各种小道具 恰如其分登场,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大家的灵感被一次次地点 燃拨亮。作为学生参加这样的学习不但没有惯常的厌倦,反而总有一 种期待和渴望,有一种随时要表达自己心中智慧的冲动与欲望。

教师们为了讲好创新课,付出了十足而真诚的努力,把一个个 艰涩、神秘的创新原理演绎成生动、有趣、充满启迪与教益的全新思 维感受。比如,老师在讲发散思维时,手拿一把平常用的雨伞,叫大 家一起挑毛病,给雨伞会诊。在多数人看来,虽然这把伞很漂亮,但 是它再好看也就是一把普普通通的伞而已, 还能做什么新鲜文章呢 ? 然而在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们进入了连自己都难以相信的 “ 头脑风 暴 ” 灵感激发状态:伞与阳光下的少女,联想到设计一把遮阳伞; 伞与风雨中的行人,联想到设计一把抗风伞;伞与广告,联想到一个 免费广告的宣传空间;伞与热恋中的情侣,联想到设计一把能让两个 人同时不被雨淋的椭圆形伞;郊外旅行,联想到设计一种汽车顶上的 太阳能伞:夜间风雨兼程,联想到设计一把照明伞,还有透明伞、音 乐伞、迷你伞、气味伞、识别方向伞、纳米伞等等。从同学问相互的 思维碰撞中,大家深切地体会到:创新并非高居神坛之上,更不是发 明家的专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 地,人人是创新之人。

除了丰富多彩的理论教学外,素质拓展环节也给学生们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体验。

“ 信任背摔 ” ,站在近 两米 的高台上向背后 直挺挺地倒下去, 由同学搭成的手桥稳稳接住, 这项活动极具挑战性, 它考验了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 让大家体会到了信任队友的重要性和 被人信任的自豪感。

“ 掌上传递 ” 用百人手链传人,淋漓尽致地 展示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让不可能变为活生生现实的说服力。

“ 负重拉练 ”35 公里,让 80 年代后出生,而且汇聚独生子女所 特有的 “ 娇骄 ” 二气于一身的大学生们,体验到了 “ 战胜自 我 ” 、 “ 坚韧不拔 ” 、 “ 团结协作 ” 、 “ 众志成城 ” 的 真正含义。 3 、创新品质是超越自我的不竭动力 创新培训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培养了团队 合作精神,磨练了意志,而且让学生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教会 了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聪明地驾驭机遇,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的每 一片段,绝不可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的人生真谛。

“ 国运兴 衰,系于教育 ” ,学校正是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的富有灵 气的圣土,而我院的创新培训,正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召唤而高扬起来 的创新旗帜。

创新培训让大学生们学会了 “ 珍惜 ” 和 “ 感念 ” ,体 会到了什么是意志的较量,懂得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最不能 缺少的就是 “ 精神 ” 二字。培训是短暂的,但它让学生们自觉地 调整起自身不利于个体成长的懒散怠惰, 逐步养成坚毅的意志品质与 向上的人格力量,能够以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对各种挑战。知识浩 如烟海,社会迅猛发展,不抓紧汲取和锻炼,对不起的决不仅仅是自 己,还有家人的厚望,社会的企盼。

创新教学的全新思想政治育人模式已经走出了传统僵化、生硬 死板的 “ 填鸭式 ”—— 教师一人唱主角、师生脱节的 “ 单调、 封闭、机械、单一 ” 的教学氛围,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适合当代大 学生特点与社会需要的喜闻乐见、放飞思维、自由畅想的 “ 生动、 开放、 动态、 多元 ” 的教学景致。

体验创新、 快乐学习、 科学探究、 素质锤炼将进一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外相得益彰的有形有效 的实践化育人载体。它带给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 是永不褪色的。就像一粒刚刚发芽的种子,必须经过精心的培育才能 盛开美丽的花朵,结出饱满的果实。今天我们种下这粒充满生机与希 望的种子,明天将收获更多的生活甘美。

“ 借得追风马,好度五门 关 ” ,无论今后的路途多么曲折和漫长,我们都将信心百倍地勇往 直前。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素质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素质 作者:乔靖 高明 来源:《大东方》2018 年第 02 期 摘 要:在政府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政策背景下,高校内部高科技人才日 益增多,前沿知识密集,担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和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重任。因此,我们必须顺应 当前时代的发展,从而努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 容,只有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创业素养,才能够为创新创业成功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 近年来,在互联网加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浪潮在深州大地迅速掀起,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 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改革浪潮,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然 而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 程中的素质问题进行探索。

一、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客观要求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在 2016 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达到历史的顶峰再创 新高,然而社会和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加,因此,随着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整 个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对有限,市场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带上山反而有所下降,从而 造成了严峻的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出台相关的政策,希望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 而期望给学生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并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 系,为社会文化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之间具有很大的关系。此外一个不容直视的客观事实便 是,大学生由于教育资源和社会阅历较为有限,自身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毕业找工作 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创业成功率也较低,因此,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还是经济 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我们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当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主要具备的品质包括其责任心和意志力较强,性格方面比较活泼 开朗,而自信心或挫折承受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害怕失败或者承受不起失败的心理,使 得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做事犹豫不决,常常反思创新创业的方向是否正确,甚至会想到 彻底放弃。除此之外,在创新创业知识技能方面专业知识较为扎实,而且具备一定的理论功 底,因此,大学生在自己所在的行业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更谈不上深入。除此之外,大学生的 社会经验较弱,虽然通过实习积累了部分的实操技能,但是,创新创业的领导力仍然是大学生 创业素质较为欠缺的主要表现。除此之外,大学生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和业务,扩展等方面都受 到传统思想的限制。

龙源期刊网 .cn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我们必须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 念,从而深入人心,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转变,加强高校和地方普通高校对抗赛创 业教育的关注程度,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受到指导,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入研究,尽管各大高校举办不 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但是大学生的普遍参与程度较差,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并不 明显,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的 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对策 1.构建全覆盖和分阶段的创新创业校内指导体系。目前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我们必须针 对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从而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全面覆盖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与能力培养

龙源期刊网 .cn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与能力培养 作者:唐田田 姚建刚 史保萱 来源:《文学教育》2016 年第 11 期 内容摘要: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值人生精力与身体的旺盛时期,又掌握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 识,头脑睿智见解独到,具有无穷的创新创造活力与潜质,是引领社会潮流,推动社会飞速发 展进步的中坚力量,在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紧跟时代步伐,发 挥自身强项优势,在个人喜欢的领域勇于探索创新,为己立业,为国建功,实现个人生命的社 会价值。

关键词:创新 创业 素质 能力 大学生内心世界丰富,志向高远,但因涉世未深,阅历尚浅,常因为感情用事,对事物失 去准确的判断,造成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失去自我独立思考能力,很容易在纷杂的世俗中迷 失自我,因而强化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帮助大学生内修外练,有助于大学生获得人生成功。

一.素质提升才能展现自我 素质是一个人知识、修养、处事方法技巧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外在反映。大 学生因其生活成长的环境不同,遗传基因、家庭背景、教育方式、信仰、生活习惯差异性很 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很重要,以发展为前提,质量提升为标准,找到最适合自 身的定位,用谦卑的态度,博大的胸怀,取长补短,壮大自我。大学生头脑灵活,善于接受新 生事物,全社会有责任有义务针对大学生不同的个性与共性特点,为大学生素质提升搭建一个 适合的平台。大学生素质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德性修养、境界提高、心态培育三个方 面入手。

德性修养。道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 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德性培育在于勤学、修德、明 辨、笃实,将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修养有从师学习和自我参悟两种方 式。难以想象一个无德之人会顺风顺水,大有作为。无德如无根之浮萍,随波逐流难成参天大 树。大学生道德修养在于尊重他人隐私,公私分明,善待万物,乐于奉献,既有宏远的目标, 又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能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道德修养对大学生极为重要,一个人 只有懂得爱,学会感恩,才有自律奉献的优良品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要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 中汲取营养,从人的物性角度阐述人性中的感性与自然性,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度,自 觉的道德习惯,在扎实的道德实践中完善自我,达到真善美的圆融。大学生只有不断进行道德 教育才能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健身明德,也就是只有立德才能树人,使大学生从自我走向利 他,在不断反思中推物及人,德性培育在于使大学生一个个鲜活的情感生命,成为推动社会进 步的力量源泉。

龙源期刊网 .cn 境界提升。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在于其生命境界高远,每个人的生命长度不一样, 但生命与价值显现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人生境界提升的高低和早晚,大学生提高人生境 界,首先具有崇高的人生信仰,只有信仰才能使生命焕发光彩,一切奋斗努力来自于信念信 仰,敬畏生命,信仰科学,追求服务,人生境界一定高远,境界高远的人其品质优良,行为事 迹无不成为后人向他看齐的表率榜样。历史上人生境界高远的人,都是一座座闪耀光芒的丰 碑,熠熠闪光的明星。大学生也是凡体肉胎,有常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其思想境界应该超越个 体的小利益,有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不断从历史文化中品味参悟生命之意,生活之理。从古 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身上感受人性的光辉,感知献身的壮烈。从流传千古的故事中感知无私无畏 的大义壮举

大学生个人创新素质总结

http://m.zgzsclpt.com/gerenzongjie/289079.html

推荐访问:素质 创新 大学生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总结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总结

个人总结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系运动会个人总结报告 下一篇:高中光荣院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