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现状_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2024-03-23 其他范文 阅读: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一中学河池547000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和实践为基础的新兴学科,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不爱听、不爱学,老师上课也觉着累,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太好。面对精彩的网络世界,我们的中学生往往会不小心在里面“迷路”。本文从分析现状入手,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学信息,信息教学,现状问题,方法策略
  
  从2001年开始,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中学教学计划,并且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开设时间短,受设备等级及使用的影响,在教学研究上存在着滞后现象,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课堂上,开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觉得信息技术课可以上网、聊天、打游戏,非常好玩,于是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有的内容理论性非常强,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知识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逐渐降下来了。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时间不长,目前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所存在的问题分述如下:
  1.1教师整体素质相对偏低。
  目前在各中学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多数教师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培训,基础性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不少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不相称。
  1.2教学理念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容易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而对于学生们,他们是为了“学”而学,严重的“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1.3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上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不少教师仍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有些老师也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教学模式就是这种联系和作用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叫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被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即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都会认为教材就是经典,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不容质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一个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1.4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30~35学时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
  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羊式”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1.5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高考课程,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上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有的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与高考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高考课程,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上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有的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与高考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有些省份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全省会考内容,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省会考的结果不影响高考,所以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考试通过与否都可以参加高考,所以有些学生甚至都不愿参加此类考试。有些学生及其家长甚至把这种考试误解为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乱收费寻找的一种借口。会考的组织管理要比高考松散的多,考试纪律也要乱许多,由于考试纪律差,考试成绩中就有水分,会影响到一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时,甚至可能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1.6教学管理不严,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和聊天。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一般都在电化教室里进行。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缺乏严格而科学地管理,学生在频繁地接触网络中,被网上千姿百态的信息所吸引,无心学习课堂教学内容,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不少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放松课”,有的学生干脆把电化教室当成了“网吧”,上课时不带教材,在机房里随意走动,个别学生在玩得高兴时大喊大叫,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甚至还有学生把老师误喊成“老板”,令人啼笑皆非。
  2.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因此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更有效合理地整合运用,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2.1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有效备课。
  一堂课的效率高不高,大多数原因来源于组织者是否能有效的组织运用好这“40分钟”,而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就应在进课堂之前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有效备课。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多个步骤。
  2.1.1要备好教材。
  一篇课文摆在面前,教师所做的第一步是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在备教材时要全面了解教材,分析教材,彻底理解每册书,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内容,找出教学的重难点,将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1.2要备好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的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水平,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设身处地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备好教学方法。
  2.1.3备好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巧设悬念、案例教学、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可以将语文、数学、品德、科学、英语、美术等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事物,将整堂课用一个重点线索串联起来,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所学的知识是实实在在自己能在生活中运用到的,从而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2.1.4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井然有序的课堂对提高效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备好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关键的一步,因此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
  2.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2.2.1生动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关键。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课程的导入很关键,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
  2.2.2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保持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师生相互沟通,建立互信。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使用,尽可能的贴近儿童,采用较活泼童趣的语言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朋友。
  2.2.3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而使学生真正地具有自学能力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信息技术课的一个特点是:知识的一致性与操作的多样性并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多、更快。这样也使整个课学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2.4大胆放手,鼓动创新,张扬学生个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课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多,如:“画图”中作品的创新,Word中小报的设计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的强求一致性,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2.5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进步。
  在课堂上,新课程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彻底的变化,学生乐于合作,乐于探究。信息技术课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通过合作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作自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像我校的实际情况不允许学生一人一机,所以我将他们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相互配搭、相互帮助,彼此模仿、示范,分享学习成果,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解决电脑过于机械化,缺少人际关系的培养和感情的交流的弊端,还解决了人多机少的问题。而且通过小组合作,使每个小组都有互相学习的榜样,课堂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小组合作让全班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了活动中,也让每一位同学动起来了,真正实现了全班共同进步,不让一位同学掉队。
  2.2.6给足学生操练时间。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学生对以后的学习更有兴趣,就得让学生掌握一手过硬的本领。而操作技能只有在操练中掌握,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给足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操练中掌握、提高技能。
  2.2.7重视学生信息反馈,以学促教。
  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最忌讳的现象是教师无事可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就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内信息反馈。“以学促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活生生的课堂、活生生的人,学生在课堂上难免会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及时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合作,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不断调整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具体措施。
  2.2.8恰当评价,奖励中鼓干劲。
  每个人都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小学生更是如此。对于操作性很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来说,学生掌握了一点儿小小的操作技巧,都是不简单的。所以当学生有了一点发现、完成了一幅作品、掌握了操作技巧,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与表扬。哪怕是“一张笑脸”、“一个大拇指”、一句“你真棒”、“你的作品简直太好了”都会成为学生学习信息的动力。所以老师不要吝啬你的奖励与鼓励。努力让学生在你的恰当鼓励与奖励中学习兴趣高涨!
  2.3借鉴游戏规则,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上都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同的特点,因此其教学模式也应与众不同。为什么网络游戏能让人废寝忘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设计应用了“目标驱动”的原理,并且目标设计的有层次,有梯度,能够不断地刺激参与者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望。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游戏规则,激发学生不断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年总目标按照从上而下,由浅入深,低门槛,密台阶,缓高度的原则逐步分解为若干支目标、子目标(每节课应完成1个子目标);再将子目标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譬如,《表格制作》这一子目标时,教师向学生提交任务书,只做基本讲析,然后由学生通过循环不断的“任务――完成――新任务――再完成”的路径去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笔者曾经试行过这一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在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2.4利用多种学科知识“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方法。
  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在辅助其他学科时,信息技术表现的手段是极其直观形象的,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知识时,复杂的理论和机械的操作常常令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起辅助作用,同样,其他学科也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多种学科知识可以使信息技术课堂便的多彩多姿。
  教与学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有机整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至终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学好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呢?自学、动手和应用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三大诀窍。
  2.5课后写好教学反思。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通过反思,一能强化正确认识,巩固已有经验,进而揭示教学规律,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实践,最后深化为教学理念。二能及时发现问题,自主的决定改进教学策略,最终解决问题,达到学会教学。
  2.6灵活的作业布置。
  要开发学生的潜能。由原来的教学生“学会”使用各个软件变成教学生“会学”,会探求各软件中包含的各项功能。这样学生学习知识会更主动,兴趣会更浓,培养好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自己学习,迅速掌握新开发的软件有很大好处。要根据学校机房计算机的配置上好信息课。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备课、认真研究《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就必定能驾驶信息技术这艘航船,顺利抵达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文海山.《提高中学信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7.02.
  [2]石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当代教学教育理论研究》,2006.08.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现状_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http://m.zgzsclpt.com/content/309892.html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浅谈 浅谈 对策

其他范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一篇:诗歌的虚与实 [浅谈诗歌里的虚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