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院校课堂教学管理的行动研究】 培训学校学生管理

2022-10-24 培训总结 阅读:

  1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1.1 对普高学生和附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主要数据统计   1.2 调查数据分析结论(见表1,2,3,4)   通过问卷和交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艺术类学生:更感性、随性,更追求学习过程中的快感,更张扬个性;而普高类学生:则显得更理性、自控力强、学习的功利性强,更内敛。
  如果课堂枯燥乏味、或老师不被学生喜欢,普通高中的学生大多会坚持听课,或课外补课;而艺术学校附中的学生则采用睡觉、逃课的方式对待。
  首先,我们得承认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其次,我们对艺术类学生文化课的要求、内容、形式都应该有别于普通高中。只有在这两个前提下,才能具体地探讨艺术类学校的课堂教学管理。
  2 艺术类学校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四个改变
  2.1 认同学生,走进氛围,改变自己
  艺术类学校(附中)的学生大多是感性的,比较随性,喜恶分明,有强烈的被认同感和认同感;一方面需要被周围的环境认同,另一方面也需要认同周围的环境。这是由艺术类人群必备的特质所决定。
  调查发现,目前艺术类学校附中的学生与文化课老师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相互不认同的现象;文化课教师觉得这些学生只知道唱唱、跳跳、弹弹、画画,其他什么也不知道,还疯疯癫癫;而学生则觉得老师就知道一些没用的东西,吹拉弹唱啥也不会,没艺术味道,还刻板古董。这一相互不认同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课堂管理。
  相互不认同的原因是双方的,但需要改变的一方主要在教师;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个艺术类的人群,面对的是绝大多数。只有融入到环境中去,才会对环境有所改变。笔者认为,改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表。一个人的外表是与人交往的第一印象,学生对老师的发型、服饰等关注大于上课的内容,有个性的、有气质的形象是获得学生认同的第一步。
  二是语言。现在的学生经常说“老土”、“out”“hlod住”等词汇,老师不一定都能知道这些网络语言,但起码应该表现出对这些新东西的兴趣。否则,跟学生交往会出现语言障碍。其实,知道这些,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何况在网络时代,不管你是否认可,它总是会铺天盖地地来。
  
  三是内容。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了解个大概,最好能有自己相对拿手的才艺,否则会被学生“瞧不起”。
  要欣赏学生的才艺。艺术类学生通常会在文化课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专业,比如唱上一段、做个舞蹈动作什么的;有的老师会觉得疯癫,甚至会把它误解为是对文化课老师的“示威”。调查发现,其实学生的这些行为是很单纯的,大多是想表达“觉得自己文化课学不好,但有自己会的东西”这样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认可欣赏就满足了。
  2.2 从感性入手,改变教学形式
  艺术类学校当前文化课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是传统的讲授法;这一方法在普通中学已经不常用了,面对更为感性的艺术类学生,采用这一方法就愈加显得陈旧与落后。
  目前,全国的普通高中正在利用课程改革的机遇,进行着大规模的强有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力图一改知识传授型的课堂为能力培养型的课堂。从某个层面上讲,艺术类学校更适合开展类似的课堂教学改革,因为艺术类学校具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艺术类学校的文化课要求程度低;二是艺术类学生更具有活跃气氛的天赋。
  笔者曾经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做过大胆的尝试。撇开教材内容的排序,自己选择了江南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的特征进行比较,结合学生对音乐、画面、影像的敏感性,来激发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兴趣。这一尝试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更是从中获得教与学的乐趣,同时课堂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都随风飘散。由此可见,艺术类学校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是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关键。
  “江南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的特征比较”的教学设计如下:
  素材:草原风光的图片、影像,奔马,腾格尔的歌、马头琴;龙井茶园风光的图片、影像、采茶、采茶舞曲、竹笛。
  目的:通过图片、音像等素材让学生对区域特征获得感性的知识;通过图片的比较,能直观地感觉到区域的差异;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图片、音像、PPT软件)。
  具体实施:第一步,通过PPT展示两个区域的图片和音像。让学生读出两个区域景观的不同点。第二步,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判断分别反映了是哪两个区域的景观。第三步,把音乐与图片、影像错位配对播放,让学生领会到文化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第四步,让学生试图模仿这一对比方法,比较自己熟悉的两个不同地区的特征。
  教学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而且都非常活跃;上课睡觉或懒洋洋的景象不复存在;学生们觉得所学知识有用(课后学生交流时说:原来上文化课还挺有意思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是有一定知识面的,增加了文化课学习的自信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图像与音乐错配时,学生都能嚷嚷:“老师,音乐错了”。调动思维,学生对模仿比较的参与也非常积极,相互间交流自己去过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去过西藏的同学模仿着做了一个PPT,而且这位学生有自己的发现,认为服装也是有地域差异的。
  由此,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一门文化课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奋点来发现新的教学形式;比如语文、英语等可以编排课本剧(音乐剧、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文化课学习。同时能将艺术生的特点充分展示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快乐感。但值得提醒的一点是,利用课本剧形式进行教学,目的不是要排练出优秀的课本剧,不在于课本剧(音乐剧、话剧)的质量如何,而是要注重于排练的过程,通过过程来实现对文化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3 改编或编写符合艺术类学生的校本教材
  文化课教师面对普通中学的教材时,大多会有这样的疑问:艺术类学生为什么要学得这么深?学这些内容是否对艺术类学生有用?
  一套不适合学生的教材,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管理的质量。当教材确定的时候,就算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利用教学手段来改变教学方式,也只能算是在规定的圈子里跳舞,放不开手脚,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教材是需要针对性的,艺术类学生用普通高中的教材肯定是不合适的。在没有现成的适合艺术类学生教材的现状下,改编或编写校本教材是唯一的选择。
  改编或编写校本教材的行动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和原则;其次,筛选课程内容,搭建教材框架;再次,确定教材的内容形式;最后,具体的编写。
  以地理学科的《中国地理》内容为例。中国地理主要是讲述区域特点与区域差异的,用图片等手段来直观展示差异性是切入口,依据学生对艺术敏感的特点,多选用照片、服饰、音乐、民歌进入教材,最后才归纳到自然地理的差异(山川河流、植被、地形地貌)。同时给艺术类学生以美的享受。比如黄土高原上,隔着黄土沟站在黄土梁上两人的对歌音像(可用电影《血色年华》中知青对歌的片段),就能充分体现陕西民歌中“吼”的特点;不仅能掌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还能理解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不要把文化课的教材固定在纸质的课本上,音像教材的开发更能体现艺术类学校的特点。
  2.4 改革现有的招生模式
  艺术类学生参加普通高校类的招生考试,其实是抹杀了艺术类考生的特点。高考是“指挥棒”,如果这一招生方式不改变,艺术学校的课堂教学行动就无法实施。
  改革的方案一:要求考试院(考试中心)为艺术类考生单独命制一套试题,其他的保持不变。
  改革的方案二:扩大自主招生的权限,把文化科目考试的命题权放给学校,或者类似专业科目的做法,实行艺术类高校联合命题的方式,文化科目的成绩可以在艺术类高校中通用。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做到艺术类学校文化课教学的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管理。

【艺术类院校课堂教学管理的行动研究】 培训学校学生管理

http://m.zgzsclpt.com/peixunzongjie/207498.html

推荐访问:教学管理 艺术类 课堂 院校

培训总结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十大教育培训机构排名【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农村职教师资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探讨】 校本培训